专访:柏林华人话剧社-BCTG 艺术工作室

2010年初,喜欢文艺的一群年轻人聚集在了一起,成立了柏林华人话剧社。这一年,第一部剧《暗恋桃花源》首演成功。2011年,他们自编自导了辛亥革命历史短剧《那年,那事,那人》,在千里之外为祖国的辛亥百年纪念献上一片热血。2012年,为大家献上了《恋爱的犀牛》,反响不凡。2013年,主办“嫦娥来了”,“年来了”节日晚会,“当康德遇上孔子”中西音乐会。

至此话剧社的运作范围更加广泛。以话剧、主题活动和音乐会等多元化的形式,在中德观众面前展现青春的活力。因为形式的多元化,柏林华人话剧社改名为-BCTG艺术工作室(非营利组织),以更多的形式给大家带来欢乐和思考。

思想品德:社团成立的初衷是什么?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想要放弃? 

我们希望为来德国留学的学生,提供一个温暖,开心的集体。从没有想过要放弃。很多学生出来,独自一个人,加上学习的压力,为了给大家减少压力,避免心理问题, 我们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个开心的大集体。话剧社刚成立之初,特别难,当时大禹读书会的老师给了我们很大帮助,帮我们协调了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排练。这一难题就解决了。但是当后来演出排上日程后,我们的困难越来越大,主要就是没有经费。我记得当时我们三位主要负责人,几乎跑遍了柏林大大小小的中餐馆拉赞助。当时柏林特别冷,我们往往晚上9,10点还在路上。当时的副社长家里孩子还小,在跑赞助的那段时间,几乎都是等孩子睡了,才回到家。后来演出成功后,社团逐渐走上正轨,相应的管理和行政工作也减少了。我觉得我们出门在外,无论是学业还是生活中总有很多烦恼或是不顺心的事情,话剧社就像一个放松的地方,来到这里,我们能放松心情,大家一起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排练过程中是否有专业帮助,宣传渠道是什么?

关于话剧社的演出,剧本我们是大家集思广益,每个人提出自己喜欢的剧本,然后投票决定要演出的剧目。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有角色,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每次都是大家牺牲业余时间,无数次排练。我们虽非是职业团体,但做的确是专业的话剧。话剧社会定期,找专业的导演,职业演员前来讲座,点评。演出宣传主要是通过网络。

团员们在国内有话剧演出经验吗?在柏林参加话剧表演和在国内有什么不同?

我们大部分团员都在国内大学参加过话剧社。 这里找剧本,参考资料不像国内那么自如;国内团员都来自一所大学,天天都生活在一起,无论是上课还是生活作息都一样,排练时间的安排上比较多也相应灵活。而我们在德国,往往都是大家要提前协调,达到每个人都有空的时间排练。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我们话剧社坚决不走“官僚”路线,团员和团长没什么区别,也没有什么“学长”、“学弟/妹”的规矩。话剧社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大家互相平等商量,相互尊重。这也是我们这个社团同其他组织的最大不同。

年轻的团员们是怎样在表演中突破自我?

关于突破自己,这个我们都在摸索的阶段。 刚开始是看着名家的演出模仿,后来我们请了专业的指导来讲座,帮助我们提高。我们虽然是非专业的团体,但是我们对待话剧确实有着专业的态度。在德国读书, 我最大的体会是,我们在大学主要学习的是怎样“学习”、“研究”事物,这个过程特别重要。同样,这样的学习、研究方式,也可以在话剧演出中实践。 在话剧社最能锻炼的就是这个认真的态度,怎样自主/创新的对待或是掌握新事物。就像我们话剧社的SLOGAN一样“非职业团体,做最专业的话剧”,这是我们的目标,每一批团员都在不断的实现。

你是如何开始对话剧感兴趣?带给你和成员怎样的收获和改变?

我从在国内读书时,就喜欢话剧了。 最喜欢的是《暗恋桃花源》。我参加话剧社,是因为我自己特别喜欢艺术。 在话剧社能让我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艺术的氛围, 我感觉同艺术特别接近, 不夸张的说, 感觉呼吸的都是“艺术的空气”。话剧社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我能在其他团员那里学到好多东西: 刚来的团员总能带来国内最新的思潮, 流行的事物,从他们身上能了解国内年轻人的最新潮流;比如曾经在柏林工大担任学生会长的姜磊,在他身上能学到怎样精细的组织大型活动; 比如有一个来自台湾的李惠文, 从她身上能学到怎样礼待他人,尊重别人,无私奉献;或是有舞台演出专业背景的团员,从他们身上能学到表演在生活中的应用。另外,很多表演训练能让我们面试时,不紧张,应对自如。

12月14号的演出《永远的微笑》有怎样的期待?明年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12月14日的演出,启用的大多数的80年底或是90后的学生演出,他们身上那股“青春”的气息,充满“创新“的精神,特别令人期待。 演出前,话剧社的一位同学还特别拍摄了一部我们要演出的话剧的前传微电影。 这是以前几次演出没有的。 目前对明年还没有特别的计划,我们初步想把这部戏多演几场,争取也能到柏林之外的德国城市去演一演。

 

Share.

Über den Autor

Ruixuan Du

蕊璇在四川出生长大,在广州读完大学, 现在在柏林洪堡大学念文化学。她喜欢跟文字相关的事情, 喜欢美食,喜欢逛博物馆。 Ruixuan ist in Sichuan aufgewachsen, hat in Guangzhou studiert und führt nun ihr Studium an der HU Berlin fort. Sie liest gern, schlendert durch Museen und genießt die kulinarische Vielfalt Berlins.

Kommentare sind geschlos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