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中学教中文已将近三年,每天进出在生气勃勃的校园,周围的德国学生各色妆容、风情万种;再加上宽敞的走廊及一排排学生的储物柜,此情此景,真的非常欧美“校园剧”。生活也因此充斥着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尤其这刚过去的半年,被中学校长派去三所小学开设中文兴趣班,这本是校长的新尝试,意在拉近这几所小学和我们中学的联系;而于我而言,却是全新的尝试和教学体验,半年下来,这份新差事让我先前的不真实感极度飙升。
森林与洋娃娃
首先是地理位置,其中两所小学比较偏僻,柏林普遍绿化很好,市中心有巨大的城市公园——帝尔公园(Tiergarten),城郊偏僻一点儿的地方则更加绿树成荫、人迹罕至。有一所小学坐落在大森林中间,用大森林形容毫不夸张,因为目之所及每棵树差不多都要两人合抱才围得住。每次上课从公交车站下来,沿着小路便走进一片森林,路狭窄绵长,林中荒无人烟,此情此景,作为人山人海中挤过来的中国人,倘若还不慨叹自己居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地林中信步,并且是在上班途中,那才是感知错乱。
更加“梦境”的是教学对象——即那一群群有血有肉、活蹦乱跳的“洋娃娃”,小的只有二年级,大的也就五年级,这些小鬼除了上课爱跑神、无聊就乱动、有话直接说、不爱就直言等德国学生的普遍“恶劣”共性外,最要命的就是他们的“洋娃娃”属性。我教学的地方之前曾经是二战之后的法统区,属西德富人区,外来人种很少,几乎都是典型的德国小孩:金发碧眼、皮肤白皙,再加上带孩童口音的德语。每次上课,当我和这样一群洋娃娃共处一室,同他们游戏扯皮、斗智斗勇,我始终会觉得这一切,其实已是生活常态的情景,仍旧如此梦境,那么的始料未及。
教室如“沙场”
上面讲到的是德国小学的洋娃娃,回到我的“主战场”德国中学,那里的学生也绝非省油的灯,尤其是处在8年级到9年级的青春叛逆期学生非常有想法,换句话说也非常自我,这种非常自我具体到言行举止上可以大概划分为两大类:
首先是不会“吃亏”:生理身体上方面的不适,比如什么冬天冷了、夏天热了、外面太吵、阳光太强、想上厕所、头很晕、肚子饿口渴……或者教学学习上的不适:好比作业多了、练习太难、课文无聊、考试太多等等,这些不适一旦出现,他们便一定会说,而且会据理力争,很少善罢甘休。
其次是好奇心重,想知道的一定会问:第一类当然是个人问题,比如前面提到的我为什么学德语,还有比如我以后会不会留在德国,去过欧洲哪些地方,以及作为中国人有没有吃过狗肉、猫肉、老鼠肉、猴子脑子等等;当然还有各种五花八门的,譬如中国人是不是都讨厌日本人,在中国生了双胞胎其中一个是不是会被杀死,北京的空气是不是真像新闻里说的那么脏等等,总之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所以每天上课除了教学本身还要额外动很多别的脑子,用“斗智斗勇”、“硝烟四起”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
如果十年前,其实不用十年,即使五年前有人告诉我:“你,韩思聪,有朝一日会在德国一座大森林中的小学里,教金发碧眼的“洋娃娃”学习中文。”我顶多会冷笑一声,没准还会回一句“我倒是想啊!”
生活竟真的如此难料,像小丑指间流散出的彩绸,你永远无法知道下一段是什么颜色。回顾自己从步入浙大到当下在德国任教这么一段经历,虽说还称不上百转千回,但是估计评个“山路十九弯”应当勉强够格。